病毒基因的導入可誘發(fā)細胞發(fā)生轉化,表達出可為免疫系統識別的新的病毒相關抗原,是新抗原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1947年,有學者在Rous肉瘤細胞中觀察到病毒顆粒,稱為Rous肉瘤病毒,這是經過證實的第一種動物腫瘤病毒。目前研究發(fā)現,至少有6 種人類病毒與腫瘤的發(fā)生密切相關(表3-1),分別是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 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人類乳頭瘤病毒 ( human papilloma virus,HPV )、人類嗜 T 淋巴細胞病毒(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 HTLV-1)和卡波西肉瘤相關病毒(Kaposi’s associated sarcoma virus,KSHV) 。本節(jié)以EBV和HPV為例作詳細介紹。
EBV,1964年最早在Burkitt淋巴瘤中被發(fā)現,是首個被證實的DNA致瘤病毒。在多種疾病和腫瘤中均能檢測到EB病毒,如鼻咽癌、胃癌、霍爾金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及免疫缺陷相關淋巴增生性疾病[包括移植后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PTLD)和HIV感染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等。EBV在腫瘤細胞片以潛伏狀態(tài)存在,主要通過其表達的潛伏蛋白參與腫瘤的形成。根據潛伏蛋白不同分為三種潛伏類型:Burkitt淋巴瘤、約50%以上的鼻咽癌和EBV相關胃癌均屬于I型潛伏感染,主要表達核抗原EBNA1;II型潛伏感染包含剩余的鼻咽癌、霍奇金病和某些T細胞淋巴瘤,除了EBNA1外,這些腫瘤還表達潛伏膜蛋白1 (LMP1)及潛伏膜蛋白2A (LMP2A); III型潛伏感染腫瘤則以免疫抑制相關的淋巴瘤為代表,表達LMP1、LMP2A及所有的EBNA。EBV潛伏感染階段存在的抗原,如病毒核抗原EBNA2、EBNA3、EBNA6潛伏膜蛋白LMP1和LMP2A,有顯著的CTL反 應活性,在腫瘤免疫中發(fā)揮較大的作用。LMP1為例,有研究成功構建了以人類潛伏膜蛋白1胞外域抗體(human anti-LMPl extramembrane domains antibody, HLEA)為嵌合抗體的CAR (HLEA/CAR) -T細胞,并證明瘤內注射HLEA/CAR-T細胞可以提高IFN-γ 和IL-2的分泌水平,可以成功抑制異種移植腫瘤的體內生長。
HPV,是一類無包膜的雙鏈環(huán)狀小分子DNA病毒,主要感染皮膚和黏膜上皮。HPV 在女性人群中感染率極高,有100多種亞型,一般可分為低危型和高危型,其中高危型如HPV16、HPV18,其持續(xù)性感染與宮頸上皮內瘤變、宮頸癌的發(fā)生密切相關。HPV16 還多見于肛門癌、陰莖癌、外陰和陰道腫瘤、頭頸部腫瘤、口咽部腫瘤、皮膚癌等。
有研究表明,低危型與高危型HPV的E6、E7蛋白分子結構特點不同,從而導致了病毒活動的差異。在上皮細胞惡性轉化過程中,E6和E7蛋白持續(xù)穩(wěn)定表達,且正常組織中并不存在。因此,目前大多數治療性疫苗都是針對E6和E7蛋白設計的,如病毒/細菌載體疫苗、肽/蛋白疫苗、DNA疫苗、DC疫苗等。Santin等開展了首個過繼性免疫細胞療法治療宮頸癌的臨床試驗,針對一名HPV18感染的宮頸腺癌復發(fā)合并肺部轉移的患者,治療流程為皮下注射5次荷載HPV18 E7的自體DC細胞,回輸3次上述DC細胞激活的自體T細胞,并聯合低劑量的IL-2,經過13個月的治療,針穿刺活檢結果顯 示,肺部的腫瘤灶內已檢測不到癌細胞,該患者總生存期達23個月,且療程中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Ferrara等用荷載HPV16/HPV18 E7蛋白的自體DC疫苗治療15名宮頸癌患者,也獲得很好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