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現有的WHO和RECIST標準很難對腫瘤免疫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假性進展和第三種延遲反應做出準確的解讀和評價,2009年,Wolchok等國際免疫治療協會相關專家在WHO標準的基礎上,提出免疫相關療效評價標準。
irRC的評價參數
相比于現有的WHO標準,irRC標準將可測量的新發病灶計入總腫瘤負荷,并與基線瘤負荷進行比較,總腫瘤負荷定義為所有病灶兩個括新病灶。此外對腫瘤直接的測量從原先的每個器官5個可測量病灶增加到每個內臟器官10個病灶或5個皮膚病灶。irRC與傳統 WHO標準的區別詳見表8-1。
irRC的效應評價
irRC中的療效評定是根據觀察點比較總腫瘤負荷與基線腫瘤負荷增加或減少的程度,并通過間隔不少于4周的兩個連續觀察點進行重復確認來劃分。具體分為以下四類:irCR——所有病變均完全消失;irPR——在連續的檢測中,與基線腫瘤負荷相比降低大于或等于50%;irSD——并不符合irCR和irPR的標準,并未出現irPD;irPD——與基線腫瘤負荷相比增加大于或等于25%。
irRC的特色
irRC的創新之處在于將可測量的新發病灶計入總腫瘤負荷中,并且將其與基線腫瘤負荷進行比較。在此新規定下,即使有新病變出現,只要總腫瘤負荷并沒有增加25%以上,不能認為疾病進展。如果在初次評價時檢測到總腫瘤負荷較基線腫瘤負荷增加25%以上, 在病情沒有急劇惡化的情況下,建議繼續行免疫治療,因為很可能存在假性進展,在至少間隔4周后行第二次評價時,腫瘤體積可能會縮小,只有兩次連續評價腫瘤負荷均有增加,并且增加≥25%才被認為是irPD。相對于RECIST標準,irRC實際上提高了對PD評價的限制,讓更多患者判定為irSD,其將免疫治療的疾病控制率(DCR,為CR、PR、SD之 和)提高10%左右。
irRC的臨床應用實例
有研究發現,RECISTv1.1評價標準低估了 PD-1抗體在惡性黑色素瘤(以下簡稱“惡 黑”)的治療效果。該研究共入組655例惡黑患者,接受了派姆單抗(Pembrolizumab) 的治療。試驗結果顯示:①655例患者中,327例患者有至少28周以上的影像學隨訪,其中有24例(7%)出現了非典型的治療反應,包括15例(5%)早期假性進展和9例(3%) 遲發性假性進展;②655例患者中,生存時間大于12周的有592例,若根據RECISTv1.1 標準評價,則有84例(14%)患者出現疾病進展,若根據irRC標準,655例患者則無疾病進展;③RECIST v1.1和irRC標準均評價無疾病進展的患者,兩年總生存率為77.6% (n=331),對于RECIST v1.1認定為疾病進展而irRC認為無進展患者,兩年總生存率為 37.5%。對于兩種標準都確認的疾病進展患者,兩年總生存率為17.3%;④根據RECISTv1.1標準評價為疾病進展,而irRC評價為無進展的84例患者的總體生存時間為22.5個月,兩個標準都評價為疾病進展的177例患者的總體生存時間為8.4個月,表明RECIST v1.1低估了大約15%的從派姆單抗治療中獲益的患者。
總結研究結果可見,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在派姆單抗治療過程出現了非典型反應,基于生存率分析,常規的RECISTv1.1低估了約15%的從派姆單抗治療過程獲益的患者,通過修改治療療效評價標準,使患者在RECISTv1.1標準診斷為進展時的治療得以繼續,從而預防RECISTv1.1治療的過度終止。